近日,一則消息在全球貿易領域掀起軒然大波。歐盟方面展開大規模行動,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扣押了近 2000 個來自中國的集裝箱,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議,中歐貿易關系也因此籠罩上一層不確定性的陰霾。
根據歐盟檢察院發布的聲明,此次行動聯合希臘當局,針對一個疑似來自中國的貿易網絡。該網絡被指控通過低報貨物價值的手段,規避歐盟關稅與增值稅。希臘海關對部分集裝箱開箱查驗后發現,箱內裝載的電動自行車、服裝和鞋類等商品,申報價值僅為實際價值的 10% 至 15%。初步估算,這一行為給歐盟造成了高達 8 億歐元的經濟損失,且這種虛假申報已持續至少八年之久。目前,已有包括兩名希臘海關官員在內的六人被指控,海關經紀人們也因協助欺詐而涉案。
回溯過往,歐盟對中國商品的監管政策呈持續收緊態勢。在環保方面,Fuel EU Maritime 等法規要求船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,使得航運公司運營成本飆升,運輸中國商品的附加費隨之大幅上漲。貿易安全領域,ICS2 海關貨物預報信息系統強制要求提前申報貨物詳細信息,稍有差池貨物便可能面臨攔截、無法清關等風險。進口審查層面,歐盟不斷提高中國商品質量標準,還對部分品類加征反傾銷關稅。在此大背景下,此次大規模扣押集裝箱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。
從貿易數據來看,今年上半年,中國穩居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之位,歐盟從中國進口額同比增長 3.0%,達 5178 億歐元,貿易逆差超 3000 億歐元。歐盟內部部分國家憂心忡忡,擔憂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后,原本輸美的中國商品會大規模轉向歐洲市場,對本土產業形成沖擊。加之歐洲電商平臺上中國商品憑借價格優勢激烈競爭,更讓歐盟一些國家倍感壓力,促使歐盟加大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審查管控力度,試圖借此平衡貿易收支,守護本土產業發展。
不過,歐盟此次近乎 “重拳出擊” 的做法,在國際上引發諸多爭議。從貿易公平性角度審視,僅憑申報價值差異就扣押近 2000 個集裝箱,有過度執法之嫌。不同國家對商品價值評估標準本就存在差異,部分中國企業或許因不熟悉歐盟繁雜申報規則而失誤,并非主觀蓄意欺詐。從貿易關系層面考量,比雷埃夫斯港對中歐貿易意義非凡,中國航運企業在此擁有重要投資,此次扣押事件無疑會沖擊中歐物流運輸效率,挫傷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信心,讓本就復雜敏感的中歐貿易關系愈發緊張。
此次近 2000 個中國集裝箱被扣押事件,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它既反映出歐盟貿易政策的調整方向,也暴露了中歐貿易在深入發展進程中潛藏的矛盾與問題。中歐雙方應秉持理性、客觀態度,加強溝通交流,通過構建更透明、公正的貿易規則與爭端解決機制,妥善化解分歧,攜手推動中歐貿易健康、穩定、可持續發展,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的穩定與繁榮。
2025-9-18
2025-9-17
2025-9-16
2025-9-15
2025-9-12
2025-9-11
2025-9-10
2025-9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