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際貿易中,出口商品的許可證管理與商品編號申報是企業合規的 “必修課”。然而,部分企業因對政策理解偏差、流程疏忽,或因商品歸類錯誤導致 “無證出貨”,最終面臨海關處罰。近期,某科技公司出口 12 臺自動駕駛儀因報錯商品編號、未取得兩用物項出口許可證,被海關罰款 2.5 萬元的案例,再次為外貿企業敲響了出口管制合規的警鐘。
不少出口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類似困惑:涉及兩用物項和技術的產品,許可證到期后未及時延期仍出口,或因商品編號申報錯誤導致實際需許可卻 “無證出貨”,這類行為是否會被追責?
對此,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吳展律師(同時為上海海關學院海關法律系副教授)明確指出:此類情況已構成 “無證出貨”,企業大概率會面臨海關行政處罰。兩用物項和技術(如部分精密儀器、電子設備)因可能涉及國家安全、科技管控等,被納入國家出口管制范圍,企業需嚴格按照規定取得許可證并如實申報,任何環節的疏忽都可能觸發法律風險。
D 海關查處的某科技公司違法案件,正是 “商品編號申報錯誤 + 無證出貨” 的典型代表,其違法細節與處罰結果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:
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期間,該科技公司以一般貿易方式分 4 票向海關申報出口自動駕駛儀,共計 12 臺。申報時,企業將商品編號填報為9014201090(該編號無出口監管條件,無需許可證),對應的報關單號分別為 XXXXX0230414229777、XXXXX0230450387729、XXXXX0240000097129、XXXXX0240000168816。
但經海關歸類認定,該批自動駕駛儀實際應歸入商品編號9014201010—— 該編號對應的商品屬于國家限制出口的兩用物項和技術,需提前向商務部門申請《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》,并在報關時向海關交驗。而該企業未取得此許可證,屬于 “未經許可擅自出口管制物項”。
海關通過多方證據(出口報關單據、歸類認定書、查問筆錄、企業情況說明及主體資格證明等)確認:企業違法經營額為 24838 元,雖未達到 50 萬元,但已違反《出口管制法》相關規定。
最終,D 海關依據《行政處罰法》第五條第二款(公正原則)、第三十二條第五項(其他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情形),以及《出口管制法》第三十四條第一項,對該企業作出罰款 2.5 萬元的行政處罰 —— 這一罰款金額既符合 “違法經營額不足 50 萬元,處 50 萬至 500 萬元罰款” 的區間下限,也考慮了企業違法情節相對較輕的實際情況。
上述案例的處罰依據并非單一法律,而是涉及《出口管制法》《海關法》《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》等多部法律法規,企業需明確不同違法情形對應的法律責任:
根據《出口管制法》第十九條第一款,出口管制物項必須向海關交驗許可證;第三十四條第一項則明確了處罰標準:
本案中,企業雖違法經營額僅 2.4 萬余元,但因屬于 “無證出口管制物項”,仍需在 50 萬 - 500 萬元區間內接受處罰,最終罰款 2.5 萬元已屬從輕處理。
企業報錯商品編號的行為,同時構成 “申報不實”。根據《海關法》第二十四條,企業需如實申報并交驗許可證,未如實申報的,依據第八十六條第三項,可處罰款并沒收違法所得;《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》第十五條進一步明確:若申報不實 “影響國家許可證件管理”,需處貨物價值 5%-30% 的罰款。
本案中,企業申報的商品編號(9014201090)無需許可證,實際編號(9014201010)需許可證,申報錯誤直接導致 “無證出貨”,同時觸發了申報不實與無證出口的雙重違法,海關在處罰時已綜合考量兩種情形。
面對出口管制的嚴格要求,企業尤其是涉及兩用物項、精密設備出口的主體,需從 “事前核查、事中管理、事后應對” 三個維度建立合規體系,具體可參考以下 4 點建議:
商品編號(稅則號列)是判斷是否需出口許可證的核心依據。企業在出口前,需通過以下方式確認歸類準確性:
對于需許可證的商品,需建立許可證 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 機制:
若在出口中發現歸類錯誤、許可證缺失等問題,或收到海關核查通知,需第一時間采取行動:
從某科技公司 2.4 萬元違法經營額被罰 2.5 萬元的案例可見,國家對出口管制的監管力度正持續加強 —— 即便違法金額不大,企業仍需承擔高額罰款,若情節嚴重(如多次違法、涉及敏感地區),還可能面臨停業、吊銷資質的風險,甚至追究刑事責任。
對于外貿企業而言,出口合規不是 “選擇題”,而是 “生存題”。唯有建立健全合規體系,精準把控商品歸類、許可證管理、申報流程等關鍵環節,才能在國際貿易中規避風險,實現穩定發展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