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的全球航空貨運市場,正上演著一場詭異的繁榮。當國際航空運輸協會(IATA)6 月還在報告貨運近乎停滯時,短短一個月后,5% 的同比增長像一記驚雷炸響 —— 動態裝載率收復失地至 58%,跨大西洋航線運價逆勢上漲,飛機腹艙里塞滿了本應躺在海運集裝箱里的貨物。但這場狂歡的引擎,不是真實需求的回暖,而是企業與關稅政策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時間賽跑。
范德沃的話刺破了繁榮的表象:"航空貨運正搭乘關稅混亂的便車。" 那些搶在關稅生效前加速發貨的集裝箱,那些放棄海運 30 天航程轉投空運 48 小時時效的訂單,本質上是在用更高的物流成本,對沖未來可能到來的關稅重擊。東南亞至北美航線 16% 的運價暴跌,藏著運力突然釋放的慌張 —— 當企業扎堆將貨物塞進機艙,市場短暫的供需失衡很快被打破,而運價的跳水不過是在預警:這種由恐慌催生的需求,撐不起持續的繁榮。
航線間的冰火兩重天,更暴露了這場增長的脆弱。東北亞至北美航線能穩住 $4.81/kg 的運價,全靠臺灣 AI 與半導體產業的剛性需求 —— 那些刻著納米級電路的晶圓,容不得海運延誤的風險,也不在乎短期運價波動。但東南亞至歐洲航線 22% 的重挫,則直白地揭示了普通消費品的真相:當關稅焦慮退潮,那些為規避成本而選擇空運的衣服、玩具,終將回到海運的懷抱。中國大陸至美國航線 11% 的運價下滑,更是政策與市場博弈的縮影 —— 最低限值禁令疊加關稅壓力,讓企業在 "提前出貨" 與 "壓縮成本" 間左右為難,最終只能用更低的價格,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生存空間。
8 月 7 日的關稅談判期限,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中國對美低價值電商出口在豁免取消后 6 月暴跌 50% 的先例,早已寫下警示:政策的轉向足以瞬間抽干市場的虛假需求。當企業的提前出貨儲備耗盡,當關稅政策塵埃落定,那些為搶時間支付的空運溢價,會變成壓垮利潤的重擔。范德沃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:"不確定性是目前保護航空貨運需求的少數因素,但搭便車終會停止。"
此刻的空運市場,像一個被過度充氣的氣球。跨大西洋航線因客運腹艙減載帶來的運價上漲,更像是結構性運力短缺制造的假象,而非需求真實復蘇的信號。當關稅的風暴過去,當企業的應急儲備消耗完畢,那些塞滿機艙的貨物會迅速消失,只留下運價暴跌后的狼藉。畢竟,沒有哪家企業能長期為 "政策套利" 支付溢價,就像沒有哪場靠恐慌驅動的繁榮,能逃過潮水退去的結局。
全球供應鏈的神經仍在隨關稅政策震顫,而航空貨運的真正考驗,才剛剛開始。當這場時間游戲的終場哨聲響起,能站在原地的,或許只有那些真正嵌入產業骨血的需求 —— 比如芯片、醫藥、高端制造,而不是那些在關稅陰影下倉皇奔跑的貨物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