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 4.23 億罰單砸向騙稅企業時,合規企業的生存邏輯正在被重塑嗎?
遼寧怡亞通 2.12 億騙稅案曝光后,整個外貿圈都在算一筆賬:一家年出口額 1000 萬的中小企業,要花多少精力才能確保退稅流程滴水不漏?有人說,現在報關時連商品描述多一個標點都要反復核對,生怕觸發系統預警。
天津企業因稅號報錯被罰 11 萬的案例,讓不少外貿人捏了把汗。做五金的王總吐槽:"以前報關行幫忙核對稅號就行,現在得自己雇個稅務師,每月多花 8000 塊,就為了避免把 ' 柵欄橫桿 ' 歸錯類。"
更棘手的是代理出口的灰色地帶。北京某公司因 "買單出口" 被罰后,很多外貿公司暫停了中小工廠的代理業務。"不是不想幫,是怕工廠提供的票據有問題,最后我們背鍋。" 一位代理公司老板坦言,現在接新客戶要查三代資質,效率降了一半。
五部門聯合整治下,合規成本正在向產業鏈蔓延。日照 3 家企業因 "循環出口" 被罰,讓海鮮出口商李姐開始失眠:"我們確實有部分貨物因質量問題退運后再出口,現在每次申報都要準備五套證明,生怕被認定為 ' 虛假交易 '。"
跨境電商更難:小額多單的模式下,核對每筆訂單的退稅信息成了噩夢。有賣家算過,合規成本上漲后,原本 5% 的利潤被壓縮到 2%。
那么問題來了:你們公司最近在退稅申報上遇到過哪些新難題?是如何解決的?對于這次嚴查,你認為最大的挑戰是政策模糊還是執行過嚴?來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