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京東、順豐穩居《財富》中國 500 強,嘉誠國際扎營新加坡,安克創新沖刺港股 IPO,跨境物流與外貿賽道正上演 “冰火兩重天”。一邊是頭部企業狂撒資源 —— 中遠海運、中外運等占據榜單前排,嘉誠國際用新加坡子公司織密東南亞網絡,達飛輪船增購波音 777 貨機加碼跨太平洋航線;另一邊,Shopee 對月單 100 以下賣家免平臺費,亞馬遜降低配送考核門檻,這些政策看似護著中小商家,卻難掩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現實。
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 1.32 萬億元的亮眼數據背后,藏著中小玩家的掙扎。民航局數據顯示,全國貨機已達 268 架,比 2020 年多了 82 架,但這些運力多握在 13 家貨運航司手中。當漢莎航空與靛藍航空聯手打通胡志明市 - 洛杉磯專線,當中國物流集團綁定 Ninja Van 深耕東南亞,中小貨代想分一杯羹,就得面對 “沒航線、沒議價權、沒海外倉” 的三無困境。
更棘手的是平臺規則的 “翻云覆雨”。亞馬遜 7 天考核周期讓賣家容錯空間變窄,Shopee 的 0.5 令吉 / 單收費看似溫和,卻可能把小賣家逼入 “為湊 100 單低價沖量” 的惡性循環。而 SHEIN 在印度靠本土化合作拿下 200 萬下載量的案例,更戳中中小商家的痛處 —— 沒有資本鋪路,如何在新興市場突破合規壁壘?
頭部企業的全球化布局還在提速。嘉誠國際的新加坡子公司直指 RCEP 供應鏈協同,安克創新赴港上市意在拓寬融資渠道,這些動作都在抬高行業門檻。可中小商家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:有人專攻細分品類避開紅海,有人靠靈活反應接住大平臺漏出的訂單。
你覺得中小外貿商該躲巨頭鋒芒做細分,還是抱團對抗資源壟斷?來評論區說說你的破局思路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