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跨境電商 “航空 + 海外倉” 模式進入常態化競爭,當 “一帶一路” 中歐航空貨運通道持續加密,第 29 周中國機場貨運航班量數據,正撕開淡季里的行業變局。
整體來看,TOP30 機場貨運航班量連續四周下降,淡季特征顯著,但藏在數據里的 “溫差” 更值得細究。香港機場以 1555 班穩居第一卻跌破 1600 班,上海浦東連續 6 周超 900 班,這兩座國際航空樞紐的韌性背后,是全球供應鏈對 “中國門戶” 的持續依賴 —— 即便淡季,高端電子元件、精密儀器的跨境運輸仍支撐著基本盤。而鄂州花湖反超深圳寶安,成為本周最刺眼的變量:作為順豐全球貨運樞紐,鄂州近兩年持續加碼全貨機運力,其 721 班的規模雖環比微降,卻在淡季中展現出對深圳的 “彎道超車”,這與跨境電商中西部集散需求增長密切相關 —— 越來越多的 3C 產品、家居用品從武漢、長沙等中部產業帶直發全球,繞開傳統沿海樞紐的擁堵,讓鄂州的 “內陸直飛” 優勢凸顯。
深圳寶安以 693 班排名下滑,14.34% 的環比降幅背后,或許藏著跨境電商年中大促后的短暫調整。但廣州白云逆勢增加 21 班,連續 5 周超 600 班,暗示珠三角內部已出現貨運分工:深圳的電子跨境件可能部分分流至廣州,而廣州依托汽車零部件、美妝等產業的穩定出口,撐起了增長。更驚人的是烏魯木齊天山機場 ——138 班的航班量同比激增 283.33%,這與中亞貿易的爆發式增長直接掛鉤,隨著中歐班列與航空貨運的 “鐵空聯動” 模式成熟,烏魯木齊正從區域機場躍升為連接中國與中亞的貨運支點,生鮮、紡織品通過這里 48 小時直達阿拉木圖,再分撥至歐亞市場。
還有些細節藏著行業暗涌:北京大興被擠出前 30,或許與首都機場的資源集中有關;南通興東增加 11 班,折射出長三角中小城市依托跨境電商產業園的貨運崛起;而臺北桃園連續 11 周超 500 班,則顯示兩岸經貿在電子產業鏈上的深度綁定仍未松動。
這些數字早已不是簡單的航班量統計,而是中國航空貨運從 “沿海獨大” 向 “多極協同” 演進的注腳。鄂州的反超,標志著專業貨運樞紐對傳統綜合機場的挑戰進入新階段 —— 當順豐在鄂州實現 “全貨機 + 無人機” 的立體配送網絡,航空貨運正從 “依附客運” 轉向 “獨立成網”。烏魯木齊的暴增,則印證了 “一帶一路” 貿易對物流基建的反向塑造,區域化、近距化的跨境運輸需求,正在改寫航空貨運的地理權重。
淡季里的結構性增長更值得深思:不是所有領域都在收縮,中亞貿易、中部制造業、跨境電商細分品類(如冷鏈生鮮)仍在創造增量。這意味著中國航空物流的 “新意義”,已從 “規模擴張” 轉向 “精準匹配”—— 機場貨運量的起伏,不再只由總量決定,更由其能否嵌入區域產業帶、對接細分貿易需求決定。
當鄂州的貨機轟鳴聲與深圳的無人機配送形成南北呼應,當烏魯木齊的航班軌跡與中歐班列的鐵軌在中亞交匯,這些數字背后,是一個更靈活、更細分的航空物流時代正在到來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