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正砸向全球貿易的敏感神經 ——100 個國家面臨 10% 關稅,70 國被盯上 20%-30% 稅率,越南轉口商品更是被課以 40% 重稅。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,外貿人正遭遇最棘手的生存考題。
廣州某燈具廠商的遭遇頗具代表性:為規避 30% 關稅,他們將半成品運到越南組裝,貼上 "越南制造" 標簽后出口美國。如今 40% 的轉口稅率讓這條路徹底走不通,遷廠泰國需要 600 萬啟動資金,直接出口則利潤被吞噬殆盡。
更尷尬的是規則的模糊性。越南協議中 "轉口商品" 的界定至今不明,有貨代透露,美國海關已開始嚴查東南亞貨物的原產地證,哪怕是第三國原材料占比超 50%,仍可能被認定為 "變相轉口"。這種不確定性讓外貿企業陷入兩難:是賭一把繼續迂回出貨,還是承擔巨額成本重建供應鏈?
歐盟的強硬反制更添變數。馮德萊恩放話 "所有應對手段都在考慮中",意味著一場關稅報復戰可能隨時打響。那些同時布局歐美市場的企業,此刻正站在懸崖邊 —— 給美國的貨提價怕丟訂單,給歐洲的貨不提價怕被反制波及。
你正在經歷怎樣的關稅困境? 是被迫暫停美國訂單,還是找到新的破局之道?來評論區聊聊你的應對之策,讓更多同行看到生存的微光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