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7 月 7 日,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兩條推文如兩顆深水炸彈,在全球貿易海域掀起滔天巨浪。"任何與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結盟的國家都將被額外征收 10% 關稅" 的威脅,與 "7 月 7 日起發送關稅信件、8 月 1 日新稅率生效" 的時間表,正將全球航運、外貿與國際物流行業拖入一場未知的風暴。
洛杉磯港的集裝箱碼頭曾是全球航運的晴雨表,2018 年特朗普首次對華加征關稅期間,這里的亞洲航線吞吐量單月暴跌 12%,大量空箱堆積成山。如今,歷史可能正在重演。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,美國對特定國家加征 10% 關稅的預期,已導致跨太平洋航線訂艙量出現異動 ——7 月第一周,中國至美西基本港的即期運價較上月上漲 8%,部分貨代公司開始囤積倉位,重演 2019 年 "搶艙潮" 的前兆。
更致命的影響在于航線布局的顛覆性調整。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(BIMCO)的模型預測,若 10% 額外關稅落地,歐洲至美國東海岸的航線可能分流 20% 的亞洲貨物 —— 就像 2018 年中美貿易戰時,越南至美國的集裝箱量激增 40%,倒逼馬士基臨時開通胡志明市 - 查爾斯頓直航航線。如今,那些被貼上 "與金磚國家結盟" 標簽的國家,其港口的轉運功能正面臨被削弱的風險。新加坡港務集團的內部評估報告顯示,一旦馬來西亞被納入額外關稅清單,新加坡港的中轉貨物量可能減少 15%,這相當于每年損失約 300 萬標準箱的處理量。
廣州某電子配件出口商的財務總監最近總盯著日歷上的 8 月 1 日 —— 這個日期像一把懸頂之劍。他們的產品利潤率常年維持在 12% 左右,10% 的額外關稅足以吞噬大部分利潤。2018 年的教訓仍歷歷在目,當時公司為規避關稅,將 20% 的產能轉移至墨西哥,卻因供應鏈磨合問題導致產品合格率下降 5 個百分點。如今,他們面臨更復雜的抉擇:是冒險將訂單提前至 7 月出運,承擔空運費上漲 30% 的成本;還是在泰國建廠,忍受至少 6 個月的產能真空期?
這種掙扎正在全球外貿圈蔓延。美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顯示,2018-2019 年關稅戰期間,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家具類產品下降 23%,但從越南進口的同類產品暴增 176%,這種 "關稅轉移效應" 正在提前上演。義烏小商品城的商戶們已經發現,原本從印度尼西亞采購原材料的美國客戶,開始要求改用韓國供應商,只因擔心印尼被劃入 "結盟國家" 名單。這種供應鏈的應激性調整,正在讓全球價值鏈變成一團纏繞的亂麻。
國際物流的多米諾骨牌已開始傾倒。DHL 全球貨運的運營數據顯示,7 月第一周,美國進口貨物的清關時間平均延長 2.3 天,部分港口的查驗率從常規的 3% 飆升至 15%。這讓人想起 2019 年洛杉磯港的 "查驗噩夢"—— 當時因關稅清單頻繁變動,海關系統一度陷入癱瘓,有集裝箱在碼頭滯留超過 45 天。如今,物流企業不得不投入更多成本建立 "關稅預警系統",聯邦快遞已宣布將對美國進出口貨物加收 3% 的 "關稅應急處理費",這是該公司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針對政策風險單獨收費。
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從來不是孤立存在。2018 年鋼鋁關稅導致美國本土鋼鐵價格暴漲 30%,反而讓福特汽車當年虧損 110 億美元;2019 年對歐盟汽車關稅的威脅,迫使寶馬將原本計劃在美國生產的 X5 車型,轉至泰國工廠生產。這些歷史案例揭示著同一個真理:關稅壁壘從來沒有贏家。
如今,10% 的額外關稅威脅正加劇全球貿易的 "陣營化"。金磚國家的反擊已現端倪 —— 巴西農業部暗示可能限制大豆對美出口,印度正在醞釀對美國蘋果和杏仁加征報復性關稅。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新預測顯示,若全球平均關稅水平上升 10 個百分點,全球貿易量將萎縮 3.2%,相當于抹去整個澳大利亞一年的進出口總額。
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最脆弱的是那些夾在中間的中小型經濟體。越南紡織協會的數據顯示,2018 年中美貿易戰后,越南對美出口額雖增長 29%,但因原材料依賴中國進口,實際利潤率下降了 4.7 個百分點。如今,這些國家再次面臨 "選邊站" 的困境:是維持與金磚國家的傳統合作,還是為規避關稅向美國妥協?
當洛杉磯港的起重機在夜色中緩緩轉動,當義烏商戶的計算器反復敲打著關稅成本,當新加坡港的調度員盯著不斷變動的航線圖,一個確定性的事實正在浮現:特朗普的 10% 關稅威脅,不僅是一個政策變動,更是一把正在重新切割全球貿易版圖的利刃。而這場切割留下的傷口,或許需要比關稅生效時間長得多的歲月才能愈合。
2025-8-29
2025-8-28
2025-8-27
2025-8-26
2025-8-25
2025-8-22
2025-8-21
2025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