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NG 動力船狂潮:15.3 億訂單掀起航運業賭局,全球貿易鏈路生變
當陽明海運砸下 15.3 億美元向韓華海洋訂造 7 艘 15000TEU 級 LNG 雙燃料集裝箱船時,整個航運業都在屏息 —— 這不是孤例,馬士基即將接收的 15780TEU"BEIJING MAERSK"、地中海航運剛入列的 16000TEU"MSC SAVANNAH",正共同編織一張更復雜的全球運力網絡。
這些鋼鐵巨輪的背后,是 IMO 環保法規的緊逼。EEXI、CII、EU ETS 等規則像無形的鞭子,抽打著航運業加速迭代 —— 陽明的 LNG 動力船比傳統燃油船減排近 20%,恰是應對碳排強度紅線的必然選擇。對依賴海運的外貿企業而言,這意味著未來艙位成本中,"綠色溢價" 將成為新變量,那些綁定高環保標準船隊的貨主,或許能在歐盟等市場的碳關稅壁壘前占據先機。
更耐人尋味的是運力博弈。地中海航運將 2.4 萬 TEU 巨輪從亞歐線調往非洲,這個曾被視為 "補充航線" 的區域,如今因港口基建升級和貨量激增,成了吞噬巨輪的新藍海。這直接沖擊著國際物流的傳統版圖:以往從中國發往西非的貨物,可能需要在新加坡中轉,現在巨輪直航讓時效縮短 3-5 天,而南美東岸航線混入 11000TEU 大船后,中小貨代的拼箱成本結構正被重塑。
船公司的 "押注" 邏輯在此刻顯得尤為赤裸。2020-2022 年賺得盆滿缽滿的現金流,成了他們豪賭的底氣 —— 疫情后期的運力過剩陰影尚未散去,紅海危機卻證明:關鍵時刻多一艘船,就多一分定價權。但風險如影隨形:2016 年全行業虧損的教訓提醒,當非洲、南美新興市場的增長不及預期,這些新船或將淪為壓垮運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對外貿企業來說,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陽明 2028 年到位的 12 艘同型船(含此前 5 艘),將穩定東西向航線運力,意味著中美、中歐航線的艙位波動可能收窄;而馬士基新船繞開上海港的布局,則暗示著北方港口(如青島)的樞紐地位正在強化。物流企業必須重新測算:是跟隨巨輪布局新興航線,還是深耕傳統航線的精細化服務?
LNG 動力船的批量入列,還在悄悄改寫燃料供應鏈。當越來越多船只用 LNG 替代燃油,港口的加注設施建設進度,將直接決定哪些港口能成為新樞紐 —— 就像現在的新加坡港,因 LNG 加注效率領先,正吸引更多船公司掛靠。這對依賴港口的外貿產業集群而言,可能意味著新一輪的區位洗牌。
航運業的每一次巨輪下水,都是對全球貿易肌理的一次重塑。而這場由 15.3 億美元訂單點燃的變局,才剛剛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