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!美國突施 70 國高關稅,外貿人是死磕還是繞道?來吵!
當地時間 7 月 3 日,特朗普甩出王炸:即日起向各國發函,70 國商品進美將被征收 20%-30% 關稅,100 國適用 10% 基準稅率。更狠的是,越南剛談妥的協議里,轉口貨物關稅直接飆到 40%—— 這把火,燒得整個外貿圈都炸了鍋!
靈魂拷問:高關稅下,外貿人該硬剛還是撤退?
剛派觀點:死磕合規,守住市場!“美國市場占我們年銷售額 45%,說放棄就放棄?” 浙江玩具出口商李老板算過一筆賬:若給 70 國客戶漲價 25%,訂單可能流失 30%,但如果砸 30 萬做原產地認證,能把實際稅負降到 12%。“現在正在跟越南工廠談合作,把最后一道組裝放在那邊,就能拿東盟原產地證。”
支持硬剛的外貿人認為,美國對英、越已簽協議,說明并非 “一刀切”。深圳貨代張姐透露:“這幾天幫 30 家企業改了物流方案,從‘中國直運’改成‘經墨西哥轉關’,清關成本漲 5%,但關稅能少交 18%。”
退派反駁:快跑!市場又不止美國一個!“去年給美國客戶報 FOB 價 10 美元,現在加關稅后客戶要求降到 8.5 美元,等于我們倒貼運費!” 佛山陶瓷外貿經理陳姐直接拉黑了美國老客戶,轉頭扎進中東市場。“迪拜展會剛拿了 50 萬訂單,雖然單價比美國低 10%,但沒關稅折騰,利潤反而多 3 個點。”
數據更扎心:2024 年美國進口額占全球 16.5%,但東南亞 + 中東 + 非洲合計占比達 32%。某跨境電商操盤手曬出后臺:將美國站廣告預算砍掉 60%,投給印尼、沙特站點,3 個月內新市場 GMV 反超美國站 22%。
爭議焦點:中小企業該押注哪條路?
- 合規派風險:原產地認證周期長達 6 個月,萬一政策變卦,前期投入全打水漂;
- 轉場派挑戰:東南亞市場賬期普遍 90 天,比美國長 30 天,中小企現金流扛得住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