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倉瘋狂擴張:是千億藍海還是資本陷阱?來聊聊你的看法!
當京東帶著亞洲一號智能倉技術進軍歐洲,當縱騰集團的谷倉海外倉面積突破 200 萬㎡,當跨境賣家們紛紛在 TikTok 直播間炫耀海外倉現貨直發 —— 這個被資本和行業熱捧的賽道,真的還能擠下新玩家嗎?
數據顯示,2025 年頭部 10 大海外倉企業總倉儲面積不足 1000 萬㎡,對比美國本土物流巨頭 UPS 超 5000 萬㎡的倉儲網絡,看似還有巨大空間。但現實是:亞馬遜 FBA 倉的坪效高達 2.3 件 /㎡/ 天,而不少中國企業的海外倉還停留在 1.2 件 /㎡/ 天的水平;德國某華人倉因合規性問題被突擊檢查,導致 500 多個賣家貨物滯留;墨西哥邊境倉的爆倉照片里,積壓的圣誕裝飾品正在錯過銷售旺季......
現在的矛盾太尖銳了:一方面,美國取消 800 美元免稅額度后,直郵包裹稅費成本飆升 35%,逼著賣家轉向海外倉;另一方面,西班牙某跨境大賣因海外倉庫存周轉率低于 2 次 / 月,資金鏈瀕臨斷裂。更魔幻的是,頭程物流企業為了搶客戶,開始免費送海外倉倉儲服務,但背后是用尾程溢價賺差價的套路。
我們采訪過 30 家不同規模的企業,發現一個殘酷規律:能活下去的海外倉,要么像縱騰一樣用 200 個海外節點形成網絡效應,要么像某 3C 賣家一樣只聚焦德國汽車配件細分市場。但更多跟風建倉的玩家,正在經歷 "建倉時現金流斷裂、運營時合規踩雷、退倉時設備貶值" 的三重暴擊。
所以靈魂拷問來了:
- 中小賣家到底該租第三方倉還是自建?
- 東南亞新興市場的海外倉,會不會重復歐美倉的內卷老路?
- 當尾程配送被 DHL/UPS 壟斷時,海外倉企業的議價權在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