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博弈下的航運暗戰:美線貨量雪崩與歐線挺價如何重塑貨代生存法則
當特朗普政府按下 7 月 9 日關稅恢復的倒計時按鈕,航運物流領域正在上演一場隱秘而劇烈的格局重構。根據文檔披露的美線貨量預測,7 月同比降幅達 8.1%,8 月驟擴至 14.7%,9 月更是觸達 21.8% 的冰點 —— 這種斷崖式下滑并非孤例,洛杉磯港數據顯示 WK27(6 月 24 日當周)進口量達 137,126 標準箱,同比激增 71.16% 后便開啟自由落體,印證了 "更猛但更短" 的旺季特征。而 2018 年關稅戰期間,美西航線貨量曾在三個月內暴跌 12%,如今的跌幅速度已遠超歷史周期。
一、美線貨量 "過山車":貨代利潤的絞肉機與航線遷徙的多米諾
美線貨量的劇烈波動正在改寫貨代的生存邏輯。以某深圳貨代企業為例,其負責的美西航線業務在 WK27 單周貨量突破 500TEU,創年內新高,但隨即接到船公司通知,7 月第三周起美西航線運力削減 20%,艙位價格逆勢上漲 30%。這種 "量價背離" 現象源于雙重擠壓:一方面,貨主為規避 7 月 9 日關稅搶運,導致短期貨量暴增;另一方面,船公司預判后續貨量萎縮,提前收縮運力以維持運價。2024 年同類周期數據顯示,美線貨代在關稅生效后的三個月內,平均利潤率下降 18%,中小貨代破產率上升 12%。
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航線資源的重新分配。文檔提及歐線將承接美線溢出運力,2025 年 6 月歐洲航線運價已環比上漲 15%,7 月下旬預計進一步挺價。某上海貨代巨頭透露,其歐線訂艙量較 5 月增長 40%,鹿特丹 - 上海航線的重箱率從 65% 飆升至 89%。這種遷徙催生新的操作模式 —— 部分貨代開始推廣 "美線轉歐線" 套約服務,利用跨航線運力調劑降低成本,但同時也面臨艙位鎖定周期短、匯率波動等風險。
二、關稅協議的 "示范效應":貨代服務鏈條的裂變與重組
美英協議的落地為貨代業務帶來結構性沖擊。根據行政命令 14309,每年 10 萬輛英國汽車享受 10% 關稅(原 25%),勞斯萊斯發動機等零部件豁免 10% 普遍關稅。這直接導致英國至美國東海岸的汽車零部件貨運量激增,某倫敦貨代企業數據顯示,6 月美東航線汽車配件訂艙量同比增長 270%,倒逼貨代緊急增加溫控集裝箱資源,甚至租用專用滾裝船運力。而未能及時調整服務鏈條的貨代,已出現因艙位不足流失 30% 英國客戶的案例。
與此同時,中美協議中 "稀土出口審批放寬" 的條款,正在重塑特種貨物運輸格局。青島某貨代承接的稀土運輸業務,6 月單月貨量達 1200 噸,同比增長 150%,但運輸成本因需匹配更高安全等級的集裝箱和押運人員,上漲了 40%。這種高附加值貨物的運輸需求,正在推動貨代向 "物流方案提供商" 轉型,某頭部貨代已投入 2000 萬元建設稀土專用運輸數據庫,涵蓋各國海關監管要求、運輸路線風險評估等細分模塊。
三、法律陰影與地緣風險:貨代風控體系的極限挑戰
IEEPA 關稅訴訟的懸而未決,讓貨代陷入兩難境地。聯邦巡回法院 7 月 31 日的聽證會可能裁定關稅合法性,若判決政府敗訴,已征收的關稅需退還,這將導致貨代面臨巨額墊款風險。某寧波貨代透露,其已為客戶墊付關稅超 500 萬元,現被迫預留 20% 流動資金應對潛在退款。而歷史案例顯示,2019 年類似訴訟期間,貨代行業平均壞賬率上升 9 個百分點。
胡塞武裝的行動則為紅海航線蒙上陰影。盡管文檔未直接提及,但 2024 年該區域襲擊事件導致 15% 的亞歐航線船舶繞行好望角,航程增加 12 天,運輸成本上升 25%。貨代不得不開發 "紅海保險 + 繞行補貼" 的組合產品,某大型貨代的保險成本因此增加 150 萬美元 / 月,而中小貨代因無力承擔額外成本,被迫退出紅海航線市場。
尾聲:從 "差價套利" 到 "生態構建"—— 貨代的生存進化論
當關稅成為常態,國際貨代市場正在經歷從 "搬運工" 到 "生態樞紐" 的蛻變。那些在美線貨量雪崩中存活下來的企業,早已開始布局多式聯運網絡:某貨代將 20% 的美線運力轉移至墨西哥 - 美國陸橋運輸,利用 USMCA 關稅豁免降低成本;另一家企業則聯合區塊鏈平臺,開發出 "關稅預警 - 艙位動態調整" 系統,將訂艙響應時間從 48 小時壓縮至 12 小時。而 7 月 9 日的關稅大限,與其說是危機,不如說是檢驗貨代供應鏈韌性的試金石 —— 在貨量波動、航線遷徙、政策變幻的多重絞殺下,唯有構建 "數據驅動 + 資源整合 + 風險對沖" 的三維能力,才能在這場航運暗戰中占據先機。